
期刊介绍
《经济学报》(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缩写是CJE)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经济学科学术性期刊。《经济学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四期,国内公开发行刊号为CN10-1175/F,于2014年3月正式创刊并出版发行。
《经济学报》涵盖经济学科的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综述和评论性的研究论文。本刊秉承学术、公正的原则,倡导独立、客观的研究,提倡严谨、规范的方法。本刊采用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不向作者支付稿酬,作者也无需向本刊支付费用。本刊只接受电子投稿。
数字经济学术研究的研究选题与研究范式
郭峰;曹友斌;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也激发了国内学术领域的数字经济研究热潮。然而,目前数字经济学术研究也暴露出几个亟须反思的突出问题:研究对象“大而全”且测度过于宏观、研究视角未能凸显数字经济核心特征、研究数据和研究技术未能紧跟前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数字经济研究范式的主要变革路径:在研究对象上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进行精细化转型;在研究视角上以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揭示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在研究数据上广泛使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产生的多源大数据;在研究技术上拥抱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法助力实证研究。利用数字经济渗透产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去考察与分析经济社会关系在某种数字经济影响下发生的新变化,是最理想的数字经济研究范式。
专利保护、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循环
孙浩宁;董丰;杨光;本文基于Matsuyama(1999)构建了包含创新决策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讨论了专利保护等政策对企业创新激励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本文的发现是:专利保护政策强度对经济动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专利保护政策过弱时,经济无法实现创新驱动;而当专利保护政策过强时,创新速度与资本积累速度难以匹配,经济在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区间内生循环。如果能够将专利保护政策的强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则可以维持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本文将人口增长引入模型,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增速的下降带来创新成本的提高和创新速度的下降,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加强专利保护以及对创新进行补贴来抵消人口增速的影响。
养老保险缴费、价格转嫁与企业出口
李艳;马燕来;李书轩;李海风;养老保险费是中国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文献关于养老保险费如何转嫁到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本文研究养老保险费率改革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首次从养老保险费转嫁给消费者(出口产品价格)的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养老保险费率存在显著差异,沿海地区的养老保险费率低,东北地区和西藏的养老保险费率高,国有企业的缴费率更高、地区间差异更小;养老保险费率对企业出口概率(扩展边界)和出口额(集约边界)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大规模、年龄更大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小。机制分析表明,养老保险费通过转嫁给消费者、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和用工结构,进而影响企业出口。本文认为过高的养老保险费率会传导至消费者,表现为价格上升,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妨碍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数字产品进口与企业产能利用率
孙振亚;姚树洁;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匹配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产品进口显著促进了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产品进口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企业创新以及缩短技术距离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产品进口对非国有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提高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中间品进口对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数字资本品进口。随着技术距离扩大,数字资本品进口与数字中间品进口对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闫珍丽;卢亚静;包甜甜;赵晓梅;分行业信息披露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分行业信息披露标准进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其如何影响外部投资者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交易所交错发布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为准自然实验,本文系统分析了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显著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机制检验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主要通过降低信息风险和经营风险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结合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环境及业务复杂程度发现,市场竞争和业务复杂程度增强了分行业信息披露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积极作用。此外,分行业信息披露与债务融资规模的结果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增加了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本文研究结论对优化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降低外部投资者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工业机器人与农民工流动机会
马文婷;刘小鲁;本文基于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构建农民工流动机会指标(城市在职农民工占比),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进入或留在城市就业的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减少了农民工流动机会,农民工进入或留在城市面临更大阻力。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显著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和降低了对主要从事常规任务密集型职业的劳动者的需求。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于农民工落户和流动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并未提高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可能性,且受工业机器人影响后,农民工主要流向一线城市。
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影响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微观机理和经验证据
唐凯洁;杨攻研;动荡的地缘政治形势已然改变企业供应链所处的环境,美国试图联合盟友重塑“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进一步将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推升至国家安全高度。东道国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本文利用Factset Revere数据库测算中国企业在32个国家布局的供应链安全程度,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构建微观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予以回答。研究发现,东道国地缘政治风险提高显著削弱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削弱主要集中于非关键行业、制造业(尤其是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然而,却对战略重要性和技术水平不同的行业的供应链韧性均造成威胁。以克里米亚危机与中美贸易摩擦等重要地缘事件划分样本区间,发现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的威胁逐步显现。这种威胁根源于风险下合作方供应链管理策略趋于保守、企业对东道国的信息获取更加困难。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道国的经济民族主义诉求、国内政治博弈和政权更迭将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对供应链的冲击,后两者仅加剧供应链韧性的损失;相反,在地缘政治矛盾尖锐的国家,增进政治关系、优化企业内部治理和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可作为保障企业供应链安全的战略资源。本文有助于全面把握并重点识别相关风险点,为地缘政治风险下保障企业供应链安全提供启示。
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简约式证据与量化空间模型估计
陈安平;当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快速渗透会给各地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带来什么影响?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首先建立差分模型,给出简约式的证据。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果处于25%分位的城市采用与75%分位城市一样的人工智能渗透率,则其GDP的增长率提高约1.4个百分点。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仍成立。为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个区域的异质性影响及总体经济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区域量化空间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会提高一个地区的就业、工资与产出,降低其生产成本与价格,促进该地与其他区域的贸易和劳动力流动;如果每个区域都受到了相同的人工智能冲击,则全国GDP和福利水平会上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对冲击的响应不同,区域之间人均产出的差距将拉大。
土地产权制度、房价结构与财富不平等
杨补园;谢丹夏;赵魏一;张庆全;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分离住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为承包权与经营权合并后的简称),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普通消费品、住房所有权和住房使用权三种产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村集体土地入市降低了房价,且使得房价更多地反映住房使用权的价格;进一步引入作为金融创新举措的共有产权房制度后,部分原计划租房和购房的居民购买共有产权房。模拟分析表明: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可以增加低收入农村居民福利、降低财富不平等,进一步引入共有产权房制度是帕累托改进。本文为理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以及共有产权房制度推行的经济影响,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席执行官个人风险偏好变化对公司研发投入决策影响研究——基于首席执行官保险选择数据的实证分析
马原;焦捷;邓颖璐;李鹏飞;本研究的研究领域为高管风险偏好与公司风险决策相关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存在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通过引入车祸作为绝对外生事件,使用保险数据测量风险偏好指标,解决了本领域研究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车祸经历是否会影响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认知,进而影响其所在企业研发投入决策。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保险选择数据,测量高管风险偏好这一认知指标,进而研究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是,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在其个人生活中经历车祸将增加他们的风险规避,而风险规避的增加,导致公司研发投入降低。本研究创新地采用公司首席执行官车祸事件,识别首席执行官风险态度变化后,对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文章使用非常独特的保险和车祸数据,使用保单数据测量风险偏好指标,车祸作为绝对外生的事件,有效地解决了以往高管风险偏好与公司风险决策相关研究的指标选择及内生性问题。
绿色溢价是否存在?——来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证据
张丽宏;刘敬哲;王浩;2016年以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发行的绿色债券为样本,使用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匹配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绿色债券溢价。结果表明绿色债券收益率利差较匹配的普通债券收益率利差平均低17个基点,说明绿色债券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绿色溢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市场表现出逐渐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本文发现未经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相比经过认证的绿色债券收益率利差显著更低,规模较小和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公司更倾向于申请第三方认证,表明绿色认证市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发现为发展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和完善绿色认证制度提供了参考。
方言与经济增长
徐现祥;刘毓芸;肖泽凯;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文化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更深层次的力量。中国尽管有统一的书写语言,但是发音"南腔北调",方言众多。基于此,本文拟考察多样的方言是否会影响知识技术的传播,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2113个县级以上观测单元所使用的汉语方言,构建了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方言多样性指数。该指数基于地域而非个体,可以更干净地识别方言作为文化代理变量的影响。接着,本文实证发现,方言多样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时,消除方言多样性可使人均产出提高多达30%;机制是方言多样性阻碍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最后,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可能的测量问题、内生性问题及地形、宗教等可能的遗漏变量问题,本文的发现依然稳健。
碳排放与资产定价——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王浩;刘敬哲;张丽宏;在中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本文使用手工收集的2009年至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碳排放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更高的企业具有显著更高的股票和债券超额收益率。这一结果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说明金融市场认知碳排放风险,尤其关注企业碳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此外,间接碳排放水平和年度增长率与股票超额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间接碳排放只与企业耗电量和耗热量有关,比直接碳排放更容易观察,因此投资者对间接碳排放更加敏感。更高的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评级和环境评分显著减弱碳排放强度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说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风险,而市场监管压力的增强则会提高碳风险溢价。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高排放行业,低排放行业的碳风险溢价显著更高。
ESG责任履行提高了企业估值吗?——来自MSCI评级的准自然试验
王海军;陈波;何玉;ESG理念已成全球共识,而企业ESG责任的履行是中国“双碳目标”达成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以MCSI ESG评级入选的313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试验组样本,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DID)进行控制组样本匹配,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角度探讨了ESG评级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评级事件还是评级分值,入选ESG评级都可以有效提高公司估值;第二,ESG评级调整与上市企业估值调整存在正相关关系,评级上调将推动估值上升,而评级下调将导致估值下降,但随时间推移这种相关关系存在递减效应,表明资本市场对ESG披露信息存在一个接收、消化和正反馈过程;第三,ESG评级通过机构持股比、股票波动率、年交易额和融资成本四个渠道来影响企业估值,表明ESG具有价值发现、风险抑制能、信息传递和融资约束缓解作用;第四,ESG评级对估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高碳企业、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低碳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估值对ESG评级更为敏感;第五,采用工具变量法、样本重组、更换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并没有改变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建立中国版本的ESG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统一和完善ESG评价评级标准、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规模和产权异质性视角
李丹丹;利用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用模型、面板T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在经济区域、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激励效应,且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具有时滞性。从企业所处区域来看,相比中西部区域,政府研发补贴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激励效应更强。从企业异质性视角来看,政府研发补贴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要大于大规模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应要大于国有企业。本研究为政府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碳排放与资产定价——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王浩;刘敬哲;张丽宏;在中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本文使用手工收集的2009年至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碳排放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更高的企业具有显著更高的股票和债券超额收益率。这一结果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说明金融市场认知碳排放风险,尤其关注企业碳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此外,间接碳排放水平和年度增长率与股票超额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间接碳排放只与企业耗电量和耗热量有关,比直接碳排放更容易观察,因此投资者对间接碳排放更加敏感。更高的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评级和环境评分显著减弱碳排放强度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说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风险,而市场监管压力的增强则会提高碳风险溢价。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高排放行业,低排放行业的碳风险溢价显著更高。
ESG责任履行提高了企业估值吗?——来自MSCI评级的准自然试验
王海军;陈波;何玉;ESG理念已成全球共识,而企业ESG责任的履行是中国“双碳目标”达成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以MCSI ESG评级入选的313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试验组样本,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DID)进行控制组样本匹配,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角度探讨了ESG评级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评级事件还是评级分值,入选ESG评级都可以有效提高公司估值;第二,ESG评级调整与上市企业估值调整存在正相关关系,评级上调将推动估值上升,而评级下调将导致估值下降,但随时间推移这种相关关系存在递减效应,表明资本市场对ESG披露信息存在一个接收、消化和正反馈过程;第三,ESG评级通过机构持股比、股票波动率、年交易额和融资成本四个渠道来影响企业估值,表明ESG具有价值发现、风险抑制能、信息传递和融资约束缓解作用;第四,ESG评级对估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高碳企业、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低碳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估值对ESG评级更为敏感;第五,采用工具变量法、样本重组、更换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并没有改变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建立中国版本的ESG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统一和完善ESG评价评级标准、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绿色溢价是否存在?——来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证据
张丽宏;刘敬哲;王浩;2016年以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发行的绿色债券为样本,使用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匹配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绿色债券溢价。结果表明绿色债券收益率利差较匹配的普通债券收益率利差平均低17个基点,说明绿色债券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绿色溢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市场表现出逐渐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本文发现未经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相比经过认证的绿色债券收益率利差显著更低,规模较小和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公司更倾向于申请第三方认证,表明绿色认证市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发现为发展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和完善绿色认证制度提供了参考。
方言与经济增长
徐现祥;刘毓芸;肖泽凯;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文化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更深层次的力量。中国尽管有统一的书写语言,但是发音"南腔北调",方言众多。基于此,本文拟考察多样的方言是否会影响知识技术的传播,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2113个县级以上观测单元所使用的汉语方言,构建了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方言多样性指数。该指数基于地域而非个体,可以更干净地识别方言作为文化代理变量的影响。接着,本文实证发现,方言多样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时,消除方言多样性可使人均产出提高多达30%;机制是方言多样性阻碍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最后,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可能的测量问题、内生性问题及地形、宗教等可能的遗漏变量问题,本文的发现依然稳健。
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规模和产权异质性视角
李丹丹;利用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用模型、面板T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在经济区域、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激励效应,且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具有时滞性。从企业所处区域来看,相比中西部区域,政府研发补贴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激励效应更强。从企业异质性视角来看,政府研发补贴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要大于大规模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应要大于国有企业。本研究为政府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