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2期
数字经济学术研究的研究选题与研究范式
郭峰;曹友斌;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也激发了国内学术领域的数字经济研究热潮。然而,目前数字经济学术研究也暴露出几个亟须反思的突出问题:研究对象“大而全”且测度过于宏观、研究视角未能凸显数字经济核心特征、研究数据和研究技术未能紧跟前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数字经济研究范式的主要变革路径:在研究对象上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进行精细化转型;在研究视角上以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揭示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在研究数据上广泛使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产生的多源大数据;在研究技术上拥抱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法助力实证研究。利用数字经济渗透产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去考察与分析经济社会关系在某种数字经济影响下发生的新变化,是最理想的数字经济研究范式。
专利保护、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循环
孙浩宁;董丰;杨光;本文基于Matsuyama(1999)构建了包含创新决策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讨论了专利保护等政策对企业创新激励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本文的发现是:专利保护政策强度对经济动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专利保护政策过弱时,经济无法实现创新驱动;而当专利保护政策过强时,创新速度与资本积累速度难以匹配,经济在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区间内生循环。如果能够将专利保护政策的强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则可以维持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本文将人口增长引入模型,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增速的下降带来创新成本的提高和创新速度的下降,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加强专利保护以及对创新进行补贴来抵消人口增速的影响。
养老保险缴费、价格转嫁与企业出口
李艳;马燕来;李书轩;李海风;养老保险费是中国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文献关于养老保险费如何转嫁到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本文研究养老保险费率改革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首次从养老保险费转嫁给消费者(出口产品价格)的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养老保险费率存在显著差异,沿海地区的养老保险费率低,东北地区和西藏的养老保险费率高,国有企业的缴费率更高、地区间差异更小;养老保险费率对企业出口概率(扩展边界)和出口额(集约边界)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大规模、年龄更大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小。机制分析表明,养老保险费通过转嫁给消费者、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和用工结构,进而影响企业出口。本文认为过高的养老保险费率会传导至消费者,表现为价格上升,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妨碍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数字产品进口与企业产能利用率
孙振亚;姚树洁;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匹配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产品进口显著促进了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产品进口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企业创新以及缩短技术距离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产品进口对非国有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提高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中间品进口对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数字资本品进口。随着技术距离扩大,数字资本品进口与数字中间品进口对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闫珍丽;卢亚静;包甜甜;赵晓梅;分行业信息披露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分行业信息披露标准进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其如何影响外部投资者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交易所交错发布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为准自然实验,本文系统分析了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显著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机制检验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主要通过降低信息风险和经营风险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结合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环境及业务复杂程度发现,市场竞争和业务复杂程度增强了分行业信息披露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积极作用。此外,分行业信息披露与债务融资规模的结果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增加了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本文研究结论对优化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降低外部投资者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知识能保“家”护航吗——教育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
孙桐;廖毓;家庭财务脆弱性是衡量家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降低家庭财务风险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障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教育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增加,家庭财务脆弱性显著下降,该抑制作用对低收入、农村户籍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教育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促进商业保险购买,从而缓解家庭财务脆弱性。本研究为解读人力资本在抑制家庭经济风险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提升家庭经济韧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参考。
数字化转型能否提高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内外协同治理的调节效应
李洪超;聂顺江;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微观体现,对推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在内外协同治理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显著提高企业ESG绩效。第二,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促进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绿色创新能力以及降低非效率投资等途径对ESG绩效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第三,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绩效的促进效应在内部治理欠缺、外部监督较严格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治理存在部分替代效应,“内松外紧”的协同治理更可能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这种“反常”现象与企业重合规而非可持续性、优先级不同以及传统观念和文化有关。此外,数字化转型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方面效果显著。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论可靠。研究从数字化转型视角出发,为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ESG责任和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金融韧性提升的影响——基于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林春;张鑫;孙英杰;数字普惠金融是新发展阶段下提升地区金融韧性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切入点,采用2011—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地区金融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金融韧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教育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二者间重要的传导机制,且创新创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该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该作用在数字普惠金融子维度、分业务、地理区位、传统金融发展及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金融韧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即呈现倒U型结构。本文结论既为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又为新时代下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金融资源配置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互动融合:测度与分析
张磊;廖芳;张川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金融资源配置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动协调。本文在科学设计金融资源配置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利用高斯核函数、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1—2020年,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趋于提升,但现阶段仍呈现“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特征;(2)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集聚程度子系统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发展程度较高,而金融资源配置在规模适配、结构优化方面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3)金融资源配置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非区域内差异,耦合协调度在全局上总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在局部空间上呈现“低—低”“高—高”集聚模式。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出发,为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环保费改税对企业ESG投资的影响研究
吴汉利;熊雨欣;面对愈加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立法开征环境保护税,依据“税负平移”原则实现污染征收从“缴费”平稳过渡为“纳税”。本文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样本,考察这一政策变化对企业ESG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环保费改税落地实施有助于激励企业进行ESG投资,且提升公众环境关注度与处罚力度是环保费改税作用于企业ESG投资的两个重要途径,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成立。此外,环保费改税对非国有企业、次高污染行业企业和处于环境规制更强地区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并且环保费改税促进企业ESG投资还能助力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宏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述研究结论以期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理论参考,为推进环境税制的完善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