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梦涛;张龙天;武康平;
新兴数字技术正重新定义着包括人力资本积累在内的经济生活各个方面,但目前还未有文献从理论层面探讨数字经济核心要素数据的人力资本效应。本文将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关键要素引入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内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的周期性以及数据要素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讨论了目前文献中所提及的不同来源类型的数据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研究发现,数据的引入提升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使其出现了从传统的逆周期变动向顺周期变动逐渐转换的趋势。进一步地,相较于来自消费的数据会受到隐私问题的制约,来自生产过程的数据则更能推动人力资本周期性的转变,且后者能够使经济达到更高的稳态福利水平。
2023年02期 v.10;No.38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3K] - 夏卓秀;邓路;
近年来,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的研究已经得到学术界越来越高的关注,但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欧美发达资本市场。针对中国政府将发展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战略这一趋势,本文以2007—2017年发行公司债券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识别和手工收集归纳债券契约条款数据,探究产品市场竞争如何影响公司债券契约条款设置。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所在行业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其公开发行债券契约条款数越多。考虑到公司在产业链中地位不同其面临竞争压力差异较大,本文从公司市场势力和客户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公司市场势力较弱、客户集中度较高时,产品市场竞争与债券契约条款之间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主要通过加剧公司经营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公司债券条款约束。本文首次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考察了外部竞争环境对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的影响,扩展了公司债券契约条款领域的研究范畴,同时也为债券市场完善监管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2023年02期 v.10;No.38 2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王海军;陈波;何玉;
ESG理念已成全球共识,而企业ESG责任的履行是中国“双碳目标”达成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以MCSI ESG评级入选的313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试验组样本,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DID)进行控制组样本匹配,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角度探讨了ESG评级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评级事件还是评级分值,入选ESG评级都可以有效提高公司估值;第二,ESG评级调整与上市企业估值调整存在正相关关系,评级上调将推动估值上升,而评级下调将导致估值下降,但随时间推移这种相关关系存在递减效应,表明资本市场对ESG披露信息存在一个接收、消化和正反馈过程;第三,ESG评级通过机构持股比、股票波动率、年交易额和融资成本四个渠道来影响企业估值,表明ESG具有价值发现、风险抑制能、信息传递和融资约束缓解作用;第四,ESG评级对估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高碳企业、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低碳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估值对ESG评级更为敏感;第五,采用工具变量法、样本重组、更换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并没有改变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建立中国版本的ESG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统一和完善ESG评价评级标准、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3年02期 v.10;No.38 6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闫啸;牛荣;李芸;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决策是一个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自选择过程,因此,在估测抵押贷款产生的收入效应时,必须纠正样本选择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农地产权抵押贷款典型试点区宁夏平罗县农户为样本,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M)消除自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考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增长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非农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农业收入的促进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持续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建议,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推广落实,更好地激发农村地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增收作用,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2023年02期 v.10;No.38 9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陈瀚斌;张浩;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家庭部门的金融参与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2012和2014年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家庭的风险性金融产品投资。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显著降低家庭的风险性金融产品投资额占总金融资产的比例。本文进一步对影响渠道进行分析显示:家庭的不确定性收入和债务负担会放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家庭金融参与的影响。收入波动性越大的家庭风险性金融产品投资比例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会有更大程度下降。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主要讨论了家庭的互联网使用和家庭的社会交互程度两个维度的差异。结果显示,当家庭使用互联网以及家庭有更多的社会交往活动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对家庭的风险性金融产品投资比例的影响更大。
2023年02期 v.10;No.38 11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赵丽;胡植尧;
本文使用2007到2016年官员晋升数据与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匹配,实证考察环境治理对官员晋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治理促进了官员晋升;环境绩效考核和经济绩效考核并存,环境绩效在官员考核中被强化,经济绩效被弱化。从区域角度看,北方地区更强调以经济增长的方式晋升,南方地区注重以环境治理的方式晋升;相比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官员通过环境治理晋升的概率更高。从官员特征看,官员任期越长,环境治理对官员晋升的影响越大;使用逆温作为工具变量,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应当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和环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调整绩效考核比重,建立“因地制宜”的官员治理体系、建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激发官员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2期 v.10;No.38 15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刘胜;温锡峰;陈秀英;
循环经济政策能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浪费、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但也可能会因此加剧规制成本压力或受困于技术复杂性而挫败企业治污积极性。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循环经济试点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以分析其到底是企业污染治理中的“助推器”还是“绊脚石”。研究发现:循环经济试点政策实施后,实验组的污染物排放量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循环经济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环境绩效。这一结论在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删除同期政策干扰、控制行业时间趋势、随机抽取实验组的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循环经济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末端处理和提升技术开发能力,进而推动企业环境绩效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循环经济政策的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的企业、超大型城市的企业以及上游服务业外资开放度高的行业的企业样本中更为突出。在“双碳”目标下,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新视角拓展了环境规制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研究,并为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擘画“美丽中国”蓝图提供了靶向发力的政策依据。
2023年02期 v.10;No.38 175-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肖挺;唐宇晨;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手动收集的上市公司销售量数据,运用ACF方法测算了2011—2019年期间企业的物质全要素生产率(TFPQ)和价值全要素生产率(TFPR),比较了两者的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结果显示,整体、分地区、分行业的TFPR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而TFPQ基本表现出较平稳的增长,非国有企业和年轻企业TFPQ明显更大。制造业企业TFPR整体上存在绝对β收敛,且TFPR绝对β收敛的速度大于TFPQ。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企业TFPQ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行业、地区层面的企业TFPR基本都存在绝对β收敛。测算剔除价格因素的生产率TFPQ,并从行业、地区、企业性质等方面分别与TFPR对比分析,能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进行更直观的审视,并有助于把握行业和地区间真实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2023年02期 v.10;No.38 2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王博贤;李力行;聂卓;
职业的非货币特质,或称为职业的内在价值,是反映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与个人福利水平密切相关。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构建了从社会、体力、智力、自主控制和安全等五个层面衡量职业内在价值的指标,并发现父辈收入越高,子辈选择职业的内在价值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只有当父辈收入高于某一门槛值时,才会对子辈选择职业的内在价值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表明,父辈除去通过影响子辈的收入和教育等显性特征并进而影响可用货币度量的福利外,还会影响子辈以舒适性、安全性、受尊重程度等职业内在价值为代表的非货币福利。因此,传统的收入代际流动系数可能会高估社会流动性,将职业的内在价值纳入代际传递的研究视野,对全面理解社会流动性问题有重要价值。
2023年02期 v.10;No.38 24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尹俊;孙博文;陈强远;陈心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的精准扶贫使得农村的多维贫困程度显著下降,继续改善农村多维贫困是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本文在多维减贫政策目标下,考察了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本的多维减贫效应及两者作用的关系。基于2014、2016及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内生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以农地流转市场化为代表的市场机制与农村社会资本都表现出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进一步分析两者作用的关系发现,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本的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显著替代作用,农地流转市场化水平越高,社会资本的多维减贫效应更弱,更具体地表现为对集体社会资本而非个体社会资本的替代效应。随着市场化转型的推进,集体社会资本的作用被弱化了,市场机制发挥着更为关键的多维减贫效应。异质性分析中,与区域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以及农地转入样本相比,区域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以及农地转出样本中市场机制对集体社会资本的替代作用更强。机制检验发现,市场机制和个体社会资本对各维度贫困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市场机制对集体社会资本的替代作用也较为稳健,但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替代和互补作用在不同减贫渠道中均有体现。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化、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以及健全多维减贫机制的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10;No.38 276-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张思涵;郭四维;曲兆鹏;张明昂;
本文利用中国各区县之间最低工资水平调整时间和幅度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广义双差分模型,对最低工资政策能否提升劳动者健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政策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根据收入分组分析发现,该政策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健康水平,对中高收入者的健康没有影响。对该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增加劳动者被正式雇佣的机会、增加收入水平、增加健康投资、改善健康行为是这一效应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相反,由于最低工资提高,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对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并不显著。本文的结论深化了对于最低工资政策影响的认识,为更科学全面评估我国的最低工资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
2023年02期 v.10;No.38 308-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崔驰;安露露;戴明;
人们的合作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驱使,这一观点近期得到了学术界的证实。本文设计了一个在遵守社会规范和个人利益之间权衡的社会规范实验,借此将被试者分为遵守社会规范组和不遵守社会规范组,进而分解内化效应和社会认同效应。研究发现:(1)内化效应与社会认同效应都可以从整体上有效提高社会合作水平,但是在维持高水平合作方面的作用有限;(2)随着社会规范遵守程度的增强,社会认同效应在促进社会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被内化效应取代;(3)内化效应在维持高水平合作方面的作用随社会规范遵守程度的增强逐渐凸显,社会认同效应则在降低平均合作率衰减速度方面表现得更好,但短期内仍无法扭转平均合作率高速下降的趋势。本文利用实验室实验为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合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2023年02期 v.10;No.38 33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