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严科;邱旋;顾研
基于Kieso et al.(2010)、Peters and Taylor(2017)等的前沿方法,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和企业特征,本文首次在企业层面核算了2007—2019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本存量,并考察了企业无形资本强度的动态变迁及原因。结果显示:(1)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本存量增长迅速,控制规模影响后的企业无形资本强度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但2015年之后明显放缓甚至有所下降,组织资本强度下降是主要原因。(2)不同类型企业中,非国有、高科技和东部地区企业的无形资本积累表现相对更好。(3)分解无形资本强度变迁原因,企业间配置效应的作用最为突出,进入退出效应的影响近年则逐渐显现。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8-28 17:28:5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7 ] - 孙文凯;何薇;王文靖
已有文献对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创新影响仍缺少实证分析。本文使用上市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评估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影响。我们将政府补助细分为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都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但研发补助的促进效果更强;第二,研发补助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专利产出,主要是对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从创新效率看,研发补助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起显著正向作用,但对中小企业的纯技术效率起显著负向作用,而非研发补助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均起负向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信号机制有更好的解释力。同时,寻租会扭曲政府研发补助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政府补贴对非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及内控较好的中小企业激励效应更强。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7-31 15:59:0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66 ] - 彭钢;周榆钧;钱军;黄毅
本文利用中国对外援助和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对外援助对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对外援助能够显著促进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在子样本分析、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那些被中国援助的累积金额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贫困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初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而言,中国援助对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在同一国家内部,中国对外援助促使男性、25岁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相对富有和就业人群更多参与数字经济交易。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相关的对外援助主要通过提高当地互联网普及率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最后,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援助能够降低当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这对于改善收入不平等这一全球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5-29 15:53:5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86 ] - 刘耀淞;李嫣然;张敏
债权人能否影响企业的避税行为是一个重要但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银行上市行为衡量银行债权治理强度的变化,考察主贷银行上市对其客户企业避税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贷银行上市后,其客户企业的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这表明银行债权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客户企业的避税行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主贷银行上市对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较弱、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非国有产权的客户企业中。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银行上市有助于强化银行对客户风险性行为的监督,即银行上市提升了债权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这为评价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的成效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5-11 16:14:0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07 ] - 王宜峰;魏兴凯
税收征管不仅发挥了保证国家收入、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政策角度出发研究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金税三期这一准自然实验,应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税三期显著促进企业金融化。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给企业运营带来冲击,通过现金流机制和成本机制激发了企业储蓄动机进而促进企业金融化,现金流冲击大和实体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增加了短期金融投资、抑制了企业金融投机动机、提高了企业的实体投资效率。本文丰富了税收征管经济后果和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思路。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5-08 09:08:4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01 ] - 余官胜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本文匹配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城市层面数字金融指标与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该结论也通过了工具变量回归和多维度稳健性检验的有效验证。本文也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内部传导机制为增加营业利润和流动资产,外部传递机制为增大城市科技支出和人力资本规模。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较低的经营效率和较高的资金周转速度会削弱数字金融发展产生的研发创新正向效应强度。本文的研究在总体上从企业研发创新角度为数字金融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佐证。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4-25 17:02:5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241 ] - 龙腾;王海军;王志阁
良好的财政规则约束是建立规范化财政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欧盟委员会财政规则数据集(ECFRD)实证分析了实施财政规则对顺周期财政政策的影响作用,并从经济周期波动的角度,分析第二代财政规则的周期平衡特征。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政府实施财政规则能够显著降低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性,缓释顺周期财政风险;第二,从分类别财政规则来看,支出规则和债务规则能够有效地控制顺周期财政风险,收入规则同预算平衡规则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在第二代财政规则中,支出规则对财政政策顺周期的影响系数有显著提升,收入规则并无明显变化。而预算平衡规则与债务规则转变为非显著影响,实施效果的时滞性可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第四,拥有监督机制和违规制裁特征的财政规则能够提升其对顺周期特性的约束效果,而提升财政规则的公开性和灵活性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财政的顺周期特性。综上所述,探索正式的财政规则制度有助于我国建立现代财政治理体系,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保障逆周期性财政政策的稳定性。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4-13 15:08:1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31 ] - 冯乾彬;赵乐新;胡晓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企业创新被认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缩影。本文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视角,以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创新对其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创新水平提升有利于缩小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扩大高低技能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采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企业政治联系作为工具变量减弱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企业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缩小高管与员工的薪酬差距;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扩大高低技能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创新会降低高管平均薪酬,提升员工平均薪酬,提升高技能员工平均薪酬,降低低技能员工平均薪酬。创新对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影响较弱,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显著;创新水平提升对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程度高于高新技术企业。除此之外,企业创新水平提升还会扩大高低学历、研发与非研发型和生产与非生产类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本文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企业创新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进一步丰富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研究,为我国在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和保障收入公平的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4-12 10:39:37[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912 ] - 魏立佳;彭妍
中国经常利用市场化手段向社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其供给模式对社会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以生产要素的单边供给模式、定价偏差与效率损失为主题,对比研究了生产要素单边供给不同模式下的定价区别,并以要素存量、价格预期和市场经验来解释这些区别。本文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的固定数量供给和逐渐缩量供给模式都会造成生产要素的定价偏差、分配不均和效率损失,但逐渐缩量供给模式的问题更为严重。其中,要素存量和价格预期是理解生产要素价格波动的两个关键变量。通过提供跨期平滑的弹性供给、增加市场经验能够显著降低生产要素的价格波动、提高生产效率。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4-11 11:16:0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44 ] - 张诚;翁希演;胡少东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试图从方言多样性视角,对家庭商业保险市场的低参与率做出解释。研究发现,第一,方言多样性通过降低家庭的社会信任感,增强家庭内层社会网络的非正式保险强度,削弱外层社会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降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第二,本文讨论了方言分化指数和方言片个数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及模型中的遗漏地理类变量问题,并使用河流长度作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第三,本文进一步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方言多样性抑制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功能,为解决方言多样性“文化效应”的影响提供可能的途径。第四,本文发现,在城镇家庭、低金融知识和低受教育年限家庭中,方言多样性的影响更显著。本文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讨论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率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能够为政府制定家庭通过商业保险进行风险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4-06 12:23:4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70 ] - 李冰冰;吴斌珍
本文利用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及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在经济快速转型和增长期间的就业结构变迁,并进一步分析收入差距和就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极化”现象,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和增长时期,城镇居民的就业结构呈现“升级”模式:低技能岗位雇佣比例下降,中高技能岗位雇佣比例上升;同时低技能岗位工资增长慢于中高技能岗位。虽然就业结构变动比较大,但对我国总体收入差距变动的贡献并不大,劳动力在不同岗位的就业比例变化对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约为1%。收入差距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岗位内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的变化以及可观测变量如教育、地区等的回报变化和岗位的回报变化。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31 09:12:0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52 ] - 郭文伟;黄子聪;何洁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文本数据,采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出反映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披露水平的指标,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探讨儒家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对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1)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声誉、缓解代理冲突、促进企业环境责任承担三条渠道驱动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披露。(2)法制环境与儒家文化在促进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披露上存在协同互补功能,同时CEO学术经历也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3)儒家文化驱动下的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披露兼具绿色创新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本研究对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气候变化风险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丰富了“文化与气候金融”的相关研究。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30 09:49:3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229 ] - 王奇;牛耕;周洋
信任是金融交易的基础,金融科技作为新金融形态往往更需要信任。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借贷和移动支付四个维度衡量家庭金融科技使用,研究了社会信任对家庭金融科技使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家庭使用各类金融科技服务的概率,这一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情况下依然稳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学习能力偏弱等原因,老年人口和低教育水平人口往往是数字技术使用的弱势群体。本文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信任对这些群体的金融科技使用影响更为重要。本文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水平对家庭金融科技使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对促进金融科技使用、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1 08:47:0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10 ] - 倪晨旭;王震
过往的同伴效应研究多数基于假设“群体内所有个体存在同质化的互动与影响”来关注同学群体,然而现有文献指出,关系亲密的好友同伴效应会更加强烈。因此,本文聚焦学生的好友圈,以中国初中学生为对象,试图回答好友性别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本文发现每增多一个异性好友或同性好友都会使初中学生的语数英成绩显著下降,三科总分分别下降11.8分和3.7分。机制分析表明,成绩下降主要由时间挤出效应解释,与朋友交往并没有影响“强迫性学习”时间,“自主性学习”时间的挤出才是好友性别溢出的负面效应的真正原因。拥有更多异性好友使得恋爱可能性提高加重了这种负面效应,而与更多好友交往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友好氛围则抵消了部分影响。为全面理解初中生交友的溢出效应,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朋友性别对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文推广了同伴效应的适用范围,对理解我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朋友交往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1 12:17:5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14 ] - 李磊;王天宇
在城市间“抢人大战”与高人力资本群体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8年高校招生分数线数据,结合城市空气污染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城市PM2.5浓度显著降低了城市内高校招生分数线,这表明城市空气污染显著抑制了准大学生报考意愿。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与各种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PM2.5浓度显著抑制了外企进入,刺激服务业从业人员与高校老师流出,从而降低城市吸引力与高校吸引力。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高校招生分数线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本文研究得出空气污染抑制人才流入,刺激人才流出这一结论。一是拓展了空气污染、人才流动与高考等领域的研究边界;二是为人才流动与区域人力资本流失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视角;三是为地方政府制定人才吸引政策与污染防治政策提供现实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09 13:18:0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71 ] - 匡浩宇;汪冲
本文构建了公共部门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2000—2006年度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合并数据,通过ACF修正后得到无偏一致的成本加成,随后验证了De Loecker et al.(2016)提出的“成本-价格传递”理论。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动的企业-产品层面的成本加成率后,边际成本的变化能够在90%的程度上解释价格的变化。最后,本文分析了企业进出口行为下成本加成与资源配置效应,发现企业从单纯国内销售转向出口兼具内销,能够降低企业内部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以往成本加成理论,将成本加成纳入“国际+国内”双维度背景下考察,给目前我国“双循环”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08 13:24:2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75 ] - 云锋;曾林;陶云清
本文基于2018年国地税合并的准自然实验,将税收征管的研究边界扩展至资本市场领域,在评估国地税合并对我国税务机关征管现状改善效果的同时,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角度,考察国地税合并这一税收征管模式变革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地税合并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地税合并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治理水平较差、外部监督水平较低和地区法制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国地税合并提升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促使企业更加及时地确认与披露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最终使得股票价格不易受到坏消息集中释放造成的负面冲击,有效平滑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研究为理解税收征管活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也对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08 11:11:4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72 ] - 宫汝凯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改革逐渐深化,企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地方政府官员变更可能引致政策不连续性的双重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工业企业负债率变化背后的逻辑。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地区官员变更比例上升,当地工业企业的负债率均出现显著下降;且这一效应在2008年之后、东中部地区以及短期负债、非国有和规模较小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地方政府官员变更比例上升均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金融生态环境是双重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负债融资的主要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近年来中国实体企业负债率变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4 16:22:0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98 ] - 胡晓辉
本文基于2010—2019年国内192家上市制药企业的数据,采用可加性误差交互式线性模型,以排序效应和分级分析方法,考察企业经营的服务化业务对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1)排序效应(SPE)与平均效应(APE)估计的置信区间明显不一致,表明异质性的存在。(2)企业并购重组受服务化影响的差异与企业特征有关。容易产生并购重组行为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特征:拥有较多广告宣传费、总资产和研发投入,以及较多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而拥有较少专利权和境外投资者股权、供应商与销售商的集中程度不高。研究证实“服务化”是制药企业并购重组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作用机制,它有助于选择技术创新和扩大创新规模。由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制造以及培育服务化战略实施的驱动因素。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2 11:20:4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15 ] - 鲁钊阳;杜雨潼
利用A股新能源上市企业2009—2020年的数据,先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税收优惠促进了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对发明创新和非发明创新均有显著影响,稳健性检验通过评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机制分析表明,税收优惠通过增加新能源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而非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其创新绩效。税收优惠的创新促进效应因企业的内外部特征存在差异性,其对非国有性质、电热供应行业、具备政治关联以及法制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作用更显著。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2 11:20:0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288 ] - 谢丹夏;赵魏一;刘培林;杨补园
在人口老龄化、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常态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高的背景下,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已提上重要议程。本文通过创建一个包括预防部门、治疗部门和普通消费品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导致医疗卫生系统资源配置总量不足和预防部门与治疗部门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市场均衡下预防外部性会导致预防部门资源配置比例过低而治疗部门过高,此时社会福利损失随预防外部性和治疗效率的增加而增大、随预防效率和居民健康偏好水平的增加而减小。当地方政府以GDP最大化为目标时,医疗卫生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更加严重,且普通消费品部门的过度扩张加剧了医疗卫生系统资源配置总量不足,由此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会随着预防外部性、预防效率和居民健康偏好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因而,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0 10:38:5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75 ] - 刘莎莎;金一帆;孔东民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企业能否借数字化转型缓解当前较为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基于我国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本文发现: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显著降低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该结果在更换替代性测度及使用工具变量回归后,仍然稳健。第二,机制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对产能过剩产生影响。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该作用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资本密集度较高以及企业业绩波动较大的样本中。上述结果利于形成推动我国数字化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对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17 14:08:5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459 ] - 何欢浪;古莲子;毛健
在扩大进口战略和“卡脖子”背景下,本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国家专利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构建了核心中间产品来源地的进口多样化指标,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1)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地多样化对企业专利总数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国越分散,越能促进企业创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地数量每增加1个,企业专利总数将提高0.92个百分点;(2)从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来看,进口来源地多样化通过成本下降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两个方面显著地提升企业创新水平;(3)从异质性回归结果来看,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地多样化对混合贸易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中高技术产业、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企业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明显。在扩大进口战略背景下,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尽可能多样化核心中间产品的全球采购,一方面可以分散“卡脖子”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17 14:08:5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44 ] - 李勇;段诗宁
对于金融结构转型是否有利于人力资本升级这一问题,本文构建理论模型证明:当技术风险较低时,创新企业的破产风险较低,银行融资是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吸纳的人力资本水平也较高,提高金融市场水平将无助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之相对应,当生产率较高,技术风险较大时,创新企业虽然面临着较大的破产风险,但其可以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获得股票投资,分担技术风险,故股票融资成为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吸纳的人力资本水平则更高,提高金融市场水平将会对人力资本升级需求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本文利用2000—2019年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和省际宏观数据进行匹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说。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和相应的启示。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17 10:02:3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718 ] - 郭立仑;周升起
2016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钱荒”现象频发,个别银行甚至因流动性危机破产。通过LMI模型,计算上市银行流动性错配指数,并以流动性错配指数体现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同业净利差等经营环境因素,存款结构、收入结构等业务结构因素,以及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管理因素都会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最后,结合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从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3个维度提出防范化解建议,形成较为完善的银行流动性风险对策框架。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16 16:36:2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710 ] - 吴金龙;傅康生;白俊红;钱非非
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外需转向以内需为主的背景下,本文考察需求侧本土市场消费升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对促进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抢占科技领域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2000—2016年中国各省域经济发展数据、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中国专利数据,分别从产业和企业层面系统考察了本土市场消费升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内在机制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总体上,本土市场消费升级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市场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实现;在考虑内生性和住房消费挤出效应等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本土市场消费升级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类型异质性;国内和国外市场消费升级均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市场基础,但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已然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更为重要的驱动力。本文研究表明,进一步提升内需的消费质量,对于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1-14 10:11:1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198 ] - 卓玛草
本文为两部门异质性替代弹性提供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研究,将有偏技术进步嵌入多部门结构转型模型,拓展AG和NP模型将“要素再平衡效应”纳入理论机制。基于中国1984年以来的数据,发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内部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部门间产品需求替代弹性大于1,基准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的结构转型特征。其中,相对价格效应和相对边际产出效应是决定结构变迁的主导机制,要素异质性替代弹性的影响非常有限。本研究启示是提高农业要素替代弹性是促进农业劳动向非农就业转移的关键,创新驱动增进非农业技术进步率培育增长新动能同时,需兼顾要素收入分配的方向。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0-26 11:23:49[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23 ] - 孔东民;刘宸昊;朱玲
1899年,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首次用炫耀型消费刻画经济个体的行为。虽然这一理论对人类消费行为提供了直觉上解释力,但囿于数据,相关的经验研究依然较少。本文利用上海某大型汽车公司提供的汽车按揭交易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流动人口身份对炫耀型消费的影响。我们发现,流动人口的炫耀型消费支出显著高于本地居民,平均而言流动人口比本地居民的汽车消费支出高2.3%。利用参考人群平均收入与炫耀型消费行为的理论关系,本文验证了炫耀型消费的信号作用,即用来显性展示个人收入和资产等财富信息的社会地位的寻求机制。进一步的福利分析发现,炫耀型消费显著增加了流动人口的信贷负担,流动人口购置车辆的信贷负担的平均净现值比本地居民高2533.28元。此外,汽车市场的炫耀型消费还增加了高油耗车辆的购买,从而导致流动人口购置车型的百公里油耗增加,相当于每辆车寿命期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226吨。整体上,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流动人口消费行为、减少个人金融风险以及促进绿色消费具有明晰的现实含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0-26 11:20:2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85 ] - 宋建;王怡静
R&D税收激励政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深入理解R&D税费减免对创新企业生产率的激励效应与内在逻辑,是事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归纳典型事实基础上构建了R&D税费减免提升企业生产率决策模型,并利用2008—2014年中国科技调查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中国创新企业中,R&D税费减免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在低减免强度的企业中,R&D税费减免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了促进效应,而在高减免强度企业中,R&D税费减免对企业TFP产生了抑制效应。进一步验证了R&D税费减免通过内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生产率,而政府干预市场抑制了R&D税费减免的企业生产率激励效应,即“内部企业创新”和“外部政府干预”是R&D税费减免非线性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两个渠道。本文研究为“十四五”实施更大力度的普惠性政策增加了新的认识,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启示。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0-20 13:31:5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13 ] - 田坤;行伟波;黄坤
旅游经济作为品质化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绿色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中国264个地级市2000—2019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于地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带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采用“最小生成树”和“民国铁路信息”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稳健。具体而言,高铁开通对国内旅游产值和旅游城市发展更具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取得了更多的旅游产值,而中西部地区获得了更高的旅游流量。机制研究方面,高铁开通借助提高外部交通通达性和优化内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途径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的发现为交通基础设施驱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0-14 10:04:0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758 ] - 杨建坤;曾龙;陈淑云
实现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城市群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是否有助于此项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利用2003—2012年工业企业数据和203个地级市相关数据,基于2010年长三角地区六个地方政府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利用手工搜集和整理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文本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_论。这一提升主要来源于企业间资源错配的改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的增加和企业融资约束的降低。私营企业、出口型企业和原位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地方政府间合作中受益更多。本文的研究是对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学术回应,也为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政策实施的依据。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30 15:54:4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874 ] - 幸丽霞;王雅炯
本文通过建立信息价值模型分析了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敏感性及风险机制,并根据中国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通过结构化分级技术将贷款组合现金流切分重组后形成的资产支持证券,其信息敏感性要小于普通债券,这种信息敏感性对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有显著影响,信息成本对此有助推作用。证券化市场的风险来自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敏感性的变化,尤其是优先级偏低的高风险债券,债券的信息敏感性提高后,若投资人无法以合理的成本通过获取私有信息识别真实风险,将导致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建议完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体系,鼓励发展债券的再评级市场,丰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投资人类型,尤其是高风险债券投资人,避免政策变化、风险事件等冲击给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30 12:23:1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85 ] - 张晓云
宗教信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决策,本文立足于宗教的文化属性视角,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宗教信仰对个体金融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对个体金融素养具有显著正影响,而且集中体现于佛教信仰。有宗教信仰者的金融素养比没有宗教信仰者高0.028个单位,相当于样本均值的44%。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效应在高学历个体显著更小,究其原因在于该群体的初始金融素养水平较高。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宗教信仰对个体金融素养的影响渠道为时间偏好,使得个体的行为决策更具“长期取向”。本文发现有助于理解宗教信仰与现代经济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旨在提高居民金融素养的相关政策和理解“宗教热”现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30 11:41:3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934 ] - 潘凌云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准自然实验”,并以2011—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2025》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在有效排除共同趋势、预期效应等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在进一步对作用机制的考察中发现,《中国制造2025》主要通过资源效应(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优惠)和竞争效应提升了企业生产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微观机理,对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提振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启示。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29 20:34:2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874 ] - 毛晖;周红星;黄送钦
为把脉地方经济和了解政策执行情况,赴基层企业走访视察已成为官员履行行政职能、参与经济决策的一种常态。那么,官员视察是否对企业环境治理行为产生影响呢?利用2016年第12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CPES),本文实证分析了官员视察对民营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官员视察对企业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民营企业环境治理投资水平,在使用一些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此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官员视察通过增强企业的环境规制压力和治理能力双重路径影响了企业环境治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增强企业环境规制压力感强度、提高正规融资便利性和获取市场发展机会。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市场化程度越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盈亏压力越小,官员视察对企业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会越强。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政治关系和企业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而且还阐述了官员视察影响企业环境治理的微观机理,这对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激励企业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29 18:50:29[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32 ] - 杨豪;赵绍阳;才国伟
流通业是中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流通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内外贸市场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基于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构建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流通业在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流通体制改革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在考虑平行趋势假设、安慰剂检验、遗漏变量和生产效率的测算方式等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流通体制改革减少了企业存货,降低了企业存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了企业新产品产值,促进了企业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异质性结果显示,流通体制改革对地方保护程度高、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和产能利用率低的行业内的企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21 15:56:2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96 ] - 张蕊;宋信息
如何实现最优教学一直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家长关心和争论的话题,但在学术界还缺乏严格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可以在不同教学目标情况下分析两种常用分班教育(混合分班还是分层教学)优劣的模型。该模型在一个简易的框架下充分考虑了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变量,包括:老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努力程度,以及教育经济学实证文献中强调的同群效应。实证文献中发现的“单交叉”,“烂苹果”,“分层/分流”等同群效应机制可以在模型中进行灵活设定与分析。该模型可以解释不同分班教育的效果差异,为理解文献中不同的研究发现和为学校管理者选择最优的分班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填补了研究分班教学模式的理论文献空白。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21 10:22:47[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869 ] - 王高望;李芳慧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政府补贴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影响。在理论分析部分,通过把结构转型引入Romer(1990)模型,在内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表明,当经济满足刀锋条件时,广义平衡增长路径(GBGP)存在;在GBGP上,均衡利息率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为常数;补贴创新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还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使用我国1997—20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经济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政府创新补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这一理论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补贴率的增加对产业结构转型具有正向影响,而且这种正向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的;通过对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做首尾1%的截尾和缩尾处理,以及更换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对基本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政府补贴率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加速作用在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在东部与中部地区则不显著。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14 10:03:4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16 ] - 李石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杜绝制度执行中“搞变通”的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一般化的委托人具有事后私人信息的两期模型对此进行解释。模型表明,中央政府永远不会允许地方政府在无法观察社会环境冲击的情况下进行灵活变通。但是,如果社会环境冲击幅度足够大,中央政府会允许有能力观察社会环境冲击的地方政府在第1期进行变通,然后在第2期沿用第1期的实际决策,以实现对冲击最好的应对。反之,如果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中央政府对社会最优政策的认识清楚,那么从一开始就不会允许地方政府灵活变通,而是始终坚持执行最初的既定决策。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4-08 07:38:2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57 ] 下载网络首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