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行为的经济效应:一个多级政府的宏观分析框架

    许志伟;张哲玮;俞锦祥;

    构建中国转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需要关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微观基础。首先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多级政府内生决策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其核心是央地策略互动和地方政府竞争。其次本文通过引入中央底线思维和地方目标考核,探讨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由单一目标转向多重目标的内在机制,以及考核目标内生转换的区域间溢出效应。该分析框架能够刻画宏观政策的内生选择和转换,以及政策在各层级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传导路径,揭示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最后,本文应用该理论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政策转变和地方政府债务改革两个现实案例,并探讨了在该理论中引入显性约束、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动态一般均衡设定等多种潜在拓展。本文从政府行为决策的微观视角为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严谨的理论分析框架。

    2025年01期 v.12;No.45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 调查失业率与奥肯定律再检验——兼谈自然失业率与青年失业问题

    陈恺;申广军;谭韦珊;

    以往研究发现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其重要原因可能是失业率的统计质量。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开始发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重新验证奥肯定律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用调查失业率后,奥肯定律在我国成立,且这一结论对不同的替代指标和模型设定均稳健。以奥肯定律为理论基础,本文使用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an滤波方法估计得到我国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的动态自然失业率。对青年劳动力群体的分析显示,2020年后青年调查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根源在于自然失业率居高不下。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更好地实现“稳就业”的政策目标。

    2025年01期 v.12;No.45 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卞雨晨;

    在进一步放开资本管制之前,需要厘清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后果。本文揭示了跨境资本流动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会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且跨境资本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强;资本型宏观审慎监管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缓解,但贷款型和流动性型宏观审慎监管则会加剧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分别通过降低债务规模和权益规模的方式,导致资本结构向下偏离和向上偏离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下降;融资约束和财务柔性是跨境资本流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传导渠道;跨境资本激增和急停同样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下降。本研究对科学设计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具有一定政策价值,并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具有一定实践启示。

    2025年01期 v.12;No.45 3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气候变化、管理层风险感知和企业创新

    葛淳棉;张爔月;常钰苑;邓慧琪;

    本文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查气候风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管理层风险感知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上述结论在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考虑行业政策变化可能对企业创新造成影响的情况后仍然成立;第二,管理层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能够正向调节管理层风险感知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增强管理层信心和促进企业增强创新应对气候风险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综上,本文通过考察气候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丰富了企业对于气候风险的管理和应对策略,研究结论对于推动企业创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意义。

    2025年01期 v.12;No.45 5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数字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家庭捐赠吗

    晏正伟;劳伟健;韩雷;宋森安;

    数字金融对家庭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鲜有学者关注到数字金融对家庭捐赠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捐赠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家庭捐赠,并且这一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支付便利、信息获取和社会互动三种机制促进了家庭捐赠。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村地区、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家庭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本文结论为解释我国近年显著增加的慈善捐赠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丰富了数字金融影响家庭经济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研究文献。

    2025年01期 v.12;No.45 7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城乡养老保险统筹与农村家庭储蓄率——基于CHFS的实证分析

    许宇星;初立苹;

    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升农村家庭养老待遇,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活动。基于2015年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对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显著降低农村家庭储蓄率。本文进一步对作用渠道的分析发现,城乡养老保险统筹通过增加家庭生存型消费、缓解家庭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进而减少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显示,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对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受教育水平较低、中低收入水平以及处在领取养老金阶段家庭的效果更加突出。上述发现对政府部门准确把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方向与力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理论参考价值与政策借鉴意义。

    2025年01期 v.12;No.45 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留抵退税地方分担机制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

    聂海峰;

    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结转下期抵扣时,增值税是对生产过程和最终消费中实现的增加值征收的税收,留抵退税使得增值税转变为只对最终消费征税。留抵退税给予持续经营企业递延纳税优惠,将政府的资金转为企业的流动资本,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但是增加了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压力。当前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在地区间提供了退税资金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功能。本文分析了省和省以下留抵退税分担机制,提出的计算公式可以评估留抵退税对各地区财政收入的长期影响。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可以看作一项退税少地区补贴退税多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有利于留抵退税政策的执行。

    2025年01期 v.12;No.45 11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长寿通胀对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稳健性的影响

    高全胜;陈会玲;

    在提出长寿通胀概念的基础上,以养老金精算是否平衡为基础,本文建立了连续型生命周期跨期迭代模型,以研究长寿通胀对养老保险体系稳健性的影响机制。利用退休激励效应、财富收入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本文探讨了长寿通胀对缴费率、退休年龄、待遇给付水平和养老金缺口等制度参量冲击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在精算平衡下,长寿通胀冲击的效果主要受到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在精算不平衡下,长寿通胀冲击的效果主要受到系统内部机制设计的影响。通过对养老金流动性指数进行离散分解,对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评估发现:长寿通胀对养老保险体系充足性、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影响分别来自财富收入效应、通胀调节效应和人口结构效应。对长寿通胀冲击的风险分担绩效评估表明:在长寿通胀冲击的风险缓释手段中,需要由养老金缴费人分担的份额要超过由受益人承担的份额。

    2025年01期 v.12;No.45 13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地方政府何以应对中央政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任皓;

    中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是造成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何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政策不确定性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基于组织理论的研究,构建政府间网络联系是地方政府应对中央政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可能策略选择。本文利用2005—2019年省委书记异地考察作为政府间网络的代理变量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省委书记异地考察是构建地方政府间网络的有效形式,中央政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省委书记异地考察交流频率;(2)地方政府不确定性应对选择具有异质性,不具有横向府际联系的地方政府以及国家能力更强的地方政府更可能选择加强与其他地方政府的联系以应对中央政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3)省委书记异地考察正向调节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验证了政府间网络对于应对不确定性的积极治理效能。

    2025年01期 v.12;No.45 15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核工业发展与全球供应链长度

    陈启斐;严景;叶迪;王亚琴;

    核工业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景气和产业高级化的风向标,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全球竞争视角看,核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空间结构、改变垂直分工体系,成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量。本文收集1995—2018年全球34个国家(地区)的核能发电数据,匹配世界投入产出表,探讨了核工业发展对延伸全球供应链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核工业发展与供应链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核能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每提高1%,供应链长度延伸0.0247%。第二,核能发展对全球供应链长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核能每提高1%,前向关联程度提高0.0200%,后向关联程度下降0.0231%。第三,机制研究发现,核工业发展可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人均碳排放并提高人力资本。此外,本文还采用包括地理工具变量在内的多种稳健性检验并利用福岛核泄漏事件作为外生冲击,实证结果均保持一致。本文的研究为优化能源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中国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提供政策抓手。

    2025年01期 v.12;No.45 17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跨境电商改革何以影响供应链效率——来自综试区政策的经验证据

    罗奇;陈凯;张学思;何小钢;

    作为承载“互联网+外贸”的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商在提升供应链效率、保障供应链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和渐进双重差分方法,基于存货视角系统考察了跨境电商改革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电商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存货周转率,进而提升供应链效率,该结论在考虑一系列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仍然成立;跨境电商改革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作用渠道主要包括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降低需求不确定性以及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此外,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环境改善进一步强化了跨境电商改革对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当前中国大力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如何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1期 v.12;No.45 19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

    李梦函;陈琪;

    在“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碳排放权交易能否提高企业碳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亟待回答的问题。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沪深上市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微观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异质性、溢出效应和跨地区转移现象。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提高企业绿色创新从而显著改善企业碳绩效,且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相对市场规模和成本转嫁能力的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环境关注、碳减排压力的非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强化改善效果。在拍卖分配的碳市场、重污染行业和环境执法力度大的地区中,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更为明显。另外,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改善作用不存在明显的行业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跨地区转移现象。本文拓展了碳排放交易政策影响的研究,对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v.12;No.45 20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医养结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倪晨旭;李民;潘伟祥;王震;

    为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健康养老的需求,医养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已先后开展两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初步探索形成了契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模式。然而,目前对此还缺乏具有政策涵义的系统评估,主要原因在于尚未清晰地论证医养结合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理论机制及具体作用路径。基于此,本文利用全国代表性老年追踪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医养结合政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涵盖自我健康评估、抑郁风险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项关键指标。机制分析发现,医养结合政策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医养服务,还从多个层面增进了社会凝聚力。一方面,医养结合优化了社会资本配置,为老年人创造了更友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尊老、爱老与助老的社会氛围,显著增强了老年人对生活地区的归属感,从而促进了其心理福祉。此外,医养结合通过改善老年群体的社交网络,拓展了其社会互动范围,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情感支持与心理慰藉。异质性分析表明,医养结合政策对女性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健康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城乡层面,政策效果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户籍层面,本地户籍老人的健康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外地户籍老人。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发达和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的政策效果更大,这反映出当前医养结合服务在公平性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全面评估医养结合政策效果以及优化现有医养结合运营模式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2025年01期 v.12;No.45 22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双循环视角下社会资本、农业技术培训与农民劳动时间分配决策——基于Heckman处理效应模型的研究

    徐藜洋;

    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是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之一。在中短期内,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投入的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民农业劳动时间的增加。本文聚焦于农民的劳动时间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分配,建立理论模型和Heckman处理效应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和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民劳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理论上讲,农民的非农部门劳动时间和农业部门劳动时间均与社会资本正相关,农民的农业部门劳动时间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时间正相关;第二,主要回归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非农部门劳动时间有统计上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对农业部门劳动时间也有统计上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种影响在经济上均不够显著;第三,实证分析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可能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农业技术培训变量的内生性均无实质性影响;第四,机制检验表明,社会资本通过影响农民非农部门工资作用于非农部门的劳动时间,农业技术培训则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工资作用于农业部门的劳动时间。

    2025年01期 v.12;No.45 247-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通往合作创新之路:试点驱动、专利合作与城市创新质量

    邓敏;潘晨昱;李建成;

    全球化与科技进步决定了高质量创新成果愈加由复合背景的科研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企业专利合作与共同创新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快。本文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城市内外部专利合作机制切入,考察了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短期内显著提升了中国城市创新质量,而在绝对数量上未表现出明显增长。(2)专利合作市试点政策驱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即专利生产的方式愈来愈由企业独立向企业间合作创新发生转变,且相较于城市外部企业间合作专利,由城市内企业间合作研发引致的创新质量提升效应占试点政策总效应更高。(3)市场和文化分割程度低、规模大的城市更能从创新试点政策中受益,同时创新试点政策也具有毗邻效应。本文认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带来的并非机械式数量增长,而是内涵式质量增长,这对于理解中国如何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找到了一条重要识别路径:通过贯彻创新激励型试点政策驱动城市内外部企业专利合作,进而提升城市创新质量。

    2025年01期 v.12;No.45 266-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经济学报》投稿格式规范

    <正>《经济学报》涵盖经济学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及综述、评论性的研究论文。本刊只接受中文稿件。投稿作者请登录在线投审稿系统http://www.cje.sem.tsinghua.edu.cn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及其他文件。投稿之前请按以下体例整理相关文档。1.稿件全文按以下顺序录入。(1)中文标题。(2)中文作者姓名。多名作者署名的论文请标明通讯作者,且姓名间用“逗号”分隔,用脚注注明作者详细信息(包括作者工作单位、职称、电子邮箱等);如有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项目全称和编号,形式为“本研究受XXXXXXX(项目批准号XXX);XXXXXXX(项目批准号XXX)的资助”。

    2025年01期 v.12;No.45 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