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企业效率韧性与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研究Financial Constraints,Stability of Firms' Productivity and the Aggregate TFP
陈诗一,陈登科
摘要(Abstract):
融资约束被认为是影响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基于经济理论推导出加总全要素生产率与融资约束结构表达式的基础上,实证探讨了融资约束与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首次考察了微观企业效率韧性在融资约束影响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了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但融资约束对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随着企业效率韧性,尤其是高效率企业效率韧性的提高而降低;此外,研究还发现,平均而言我国企业效率韧性程度还尚不足以抵消融资约束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亟需提高。本文的上述发现为减少融资约束对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负向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缓解融资约束这一常规方法来减小融资约束对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还可以通过为高效率企业创造稳定的经营环境等方式提高微观企业自身效率的韧性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KeyWords): 融资约束;企业效率韧性;加总全要素生产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15250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44);重点项目(12AZD047);; 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71173048);; 上海市领军人才和复旦大学卓识人才计划的资助
作者(Author): 陈诗一,陈登科
DOI: 10.16513/j.cnki.cje.20160318.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登科,陈诗一,汪莉.2015.“偏向性”税收、企业异质性与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基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R].工作论文.
- 蒋冠宏,蒋殿春.2014.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进步[J].世界经济,(9):53-76.
- 李科,徐龙炳.2011.融资约束、债务能力与公司业绩[J].经济研究,(5):61-73.
- 李志远,余淼杰.2013.生产率、信贷约束与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6):85-99.
- 林毅夫,孙希芳.2008.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9):31-45.
- 刘小玄,李双杰.2008.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内生决定因素(2000-2004)[J].经济学(季刊),(3):843-869.
- 卢峰,姚洋.2004.金融压抑下的法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1):42-55.
- 马光荣,李力行.2014.金融契约效率、企业退出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10):77-103.
- 毛其淋,盛斌.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入退出与生产率动态演化[J].经济研究,(4):16-29.
-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2012.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使用的现状和潜在的问题[J].世界经济,(5):142-158.
- 邵帅,齐中英.2008.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4):147-160.
- 石晓军,张顺明.2010.商业信用、融资约束及效率影响[J].经济研究,(1):102-114.
- 孙浦阳,蒋为,张龑.2013.产品替代性与生产率分布——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J].经济研究,(4):30-42.
- 涂正革.2008.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基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分析[J].经济研究,(2):93-105.
- 涂正革,肖耿.2005.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3):4-15.
- 王兵,颜鹏飞.2007.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5):91-103.
- 汪锋,张宗盛,康继军.2006.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J].世界经济,(6):48-60.
- 姚耀军,2012.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区域差异重要吗?——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3):43-53.
- 袁云峰,曹旭华.2007.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5):60-66.
- 杨汝岱,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61-74.
- 张军,金煜.2005.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11):34-45.
- 赵勇,雷达.2010.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J].世界经济,(2):37-50.
-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2009.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985-200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9):52-63.
- Arestis P,Georgios C,Evangelia D.2006.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in the Non-OECD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3):353-373.
- Brandt L,Zhu X D.2009.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R].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Discussion Paper,4764.
- 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Zhang Y F.2012.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 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97(2):339-351.
- Cai HB,Liu Q.2009.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 firms[J].Economic Journal,19:164-195.
- Hsieh C T,Klenow P J.2009.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4(4):1403-48.
- Guariglia A,Poncet S.2008.Could financial distortions be no impediment to economic growth after all,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6(4):633-657.
- Kiyotaki N,Moore J.1997.Credit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2):211-248.
- Levinsohn J,Petrin A.2003.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0(2):317-341.
- Liang Z.2006.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regional disparity post-reform China[J].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Research Paper.
- Midrigan V,Xu D Y.2014.Finance and misallocation: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2):422-458.
- Méon P,Weil L.2010.Doe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matter for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J].Economic Modelling,27(1):296-303.
- Moll B.2010.Productivity losses from financial frictions:Can self-financing undo capital misallocation?[R].NBER Working Paper.
- Moll B.2014.Productivity losses from financial frictions:Can self-financing undo capital misallo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10):3186-3221.
- Olley G S,Pakes A.1996.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J].Econometrica,64(6):1263-1297.
- Perkins H,Rawski G.2008.Forecas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o 2025[R].http://www.cambridge.org/9780521885577.
- Yasar M,Raciborski R.2008.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the olley and pakes method[J].Stata Journal,8(2):221-231.
- (1)根据前文设定企业所有者的消费全部来源于经营企业获得的利润,如果利润为0,那么也就不存在消费行为,因此这里的分析排除了那些利润为0的企业所有者。
- (1)详细求解过程可向作者索取或参照Moll(2014)。
- (1)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推导过程。
- (1)具体做法为:第一步,配成两年面板数据,首先根据企业代码识别同一家企业,然后再根据企业名称以及法人代表姓名进行识别,余下的企业则根据其他信息(包括地区代码、电话号码、开工年份、邮政编码、行业代码、主要产品以及所在县名称等)进行匹配;第二步,在配成两年面板的基础上进行连续三年面板的匹配,之所以要进行连续三年面板的匹配,是因为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采用第一步的方法企业A没能和第二年的任何企业匹配,但却能和第三年的C匹配,同时C又能和第二年的B匹配,这样A、B和C应当视为同一家企业;第三步,配成1998-2007年连续十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 (1)刘小玄和李双杰(2008)采用的方法为: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中间投入+增值税。
- (2)下文在构建融资约束变量时报告了资本变量的具体处理过程。
- (3)考虑到结果的稳健性,下文计量分析还考察了把位于生产率分布10%分位数以下企业效率的算术平均作为生产率下限的代理变量的情形。
- (1)杨汝岱(2015)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并报告了采用OP测算的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为3.83%。
- (1)与Brandt et al.(2012)一样,本文永续盘存法所使用的折旧率为9%。
- (1)Moll(2014)采用这一方法衡量了智利与哥伦比亚企业效率的韧性。
- (1)审稿人建议除了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构造融资约束指标外,还应该使用省份层面的金融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指标。再次感谢审稿人建设性的意见。
- (1)根据审稿人的建议,稳健性检验主要以LP因变量为基础,其他因变量的检验结果注释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稳健性分析结果。
- (1)这6种情形分别是k=0、n=0和μ>0,k=0、n>0和μ>0,k>0、n=0和μ>0,k>0、n>0和μ=0 ,k=0、n>0和μ=0以及k>0、n=0和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