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的长期考察:1636—20181China's Trade Surplus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庞浩,金星晔,管汉晖
摘要(Abstract):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更深地卷入了全球化,由于在贸易中较好地符合了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很长时间里经常账户处于盈余状态,由此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本文在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首先,查找和计算1636年以来的进出口,相对应的白银流入和流出,以及重要年份的白银存量数据。其次,基于同一年份的货币购买力,将历史上的贸易和白银存量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贸易和外汇储备进行比较。最后,计算人均进出口额和贸易盈余或者赤字,并进行长时段比较。研究发现:1636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贸易额稍有下降,改革开放后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加入WTO后增速更快。以1990年美元计值,明代贸易带来的白银净流入高于清代,也高于民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前,但显著低于改革开放后和加入WTO后的外汇储备。新中国成立前,人均贸易额不断增加,1948—1978年间人均贸易额有所下降,改革开放后,人均贸易额进一步增加。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从长期视角考察改革开放后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得到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KeyWords): 白银流动;贸易盈余;外汇储备;经常账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70973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ZDA089);; 人民银行《中国历史上以美元折价的对外贸易和货币存量研究》项目;; 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BJJWZYJH01201910034034);; 中央财经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项目的资助
作者(Author): 庞浩,金星晔,管汉晖
DOI: 10.16513/j.cnki.cje.2021.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北洋军阀政府直隶省实业厅.1922.实业来复报[M].23册.天津:直隶实业厅.
- 傅崇矩.1987.成都通览[M].上册.成都:巴蜀书社.
- 国家统计局.2019.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民政府粮食部.1948.粮情旬报[R].南京:南京粮食部调查处.
- 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辑.1981.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3册:公府组织与职掌上[M].济南:齐鲁书社.
- 李隆生.2005.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兼论江南丝绸产业与白银流入的影响[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李隆生.2010.清代的国际贸易:白银流入、货币危机和晚清工业化[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彭信威.1965.中国货币史[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许道夫.1983.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严中平,徐义生,姚贤镐,等.1955.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
- 杨端六,侯厚培.1931.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 姚贤镐.1962.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M].北京:中华书局.
- 余捷琼.1940.1700-1937年中国银货输出入的一个估计[M].上海:商务印书馆.
- 赵尔巽.1976.清史稿[M].第30册.北京:中华书局.
- (清)郑光祖.1990.一斑录[M].北京:中国书店.
- 郑友揆.1984.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M].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Acemoglu D,Johnson S,Robinson J.2005.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3):546-579.
- Beveridge W.1939.Prices and wages in England from the Twelf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M].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
- Broadberry S,Custodis J,Gupta B.2015.India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An AngloIndian comparison of GDP per capita,1600-1871[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55:58-75.
- Broadberry S,Guan H H,Li D D.2018.China,Europe,and the great divergence:Astudy i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980-185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78(4):955-1000.
- Feinstein C H.1995.Changes in nominal wages,the cost of living and real wag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ver two centuries,1780-1990[C]//Whaples R,Scholliers P,Zamagni V.Labour's Reward:Real wages and economic change in 19th-and 20thCentury Europ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63(1):289.
- Horrell S,Humphries J,Weale M.1994.An input-output table for 1841[J].Economic History Review,47(3):545-566.
- Hsiao L L.1974.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1864-1949[R].Chicago: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Keller W,Li B,Shiue C H.2011.China's foreign trade:Perspectives from the past 150years[J].The World Economy,34(6):853-892.
- Maddison Database.2010[2020-11-02].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DB/OL].https://www.rug.nl/ggdc/historicaldevelopment/maddison/.
- Mitchell B R.1988.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orse H B.1926.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M].Oxford:Clarendon Press.
- Robson R.1957.The cotton industry in Britain[M].London:Macmillan.
- Rodrik D.2006.The social cos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3):253-266.
- UK Board of Trade.1903.Report on wholesale and retail pr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1902,with comparative statistical tables for a series of years[R].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LXⅧ.
- Xu Y,Shi Z H,Van Leeuwen B,et al.2017.Chinese national income,ca.1661-1933[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57(3):368-393.
- (1)数据为中国商品的离岸价值。
- (2)余捷琼(1940)关于1912—1936年白银净流入数据引用了杨端六和侯厚培(1931,第159页)所编金银进出口统计表所载银进出口数,其中1929—1933年数据系据海关报告补入,在原表中1933年后以国币为单位,1海关两=1. 558国币,本文也照此兑换比率将1933年后以国币为单位的数据换算成海关两,然后根据李隆生(2010),按1海关两=1. 1两银的比例换算为银两。
- (1)按照史书,明代的起止年份是1368―1644年,而清代的起止年份是1636-1912年,清军入关在1644年,本文在计算清代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及白银产量时,以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起算,即1645年。
- (2)根据已有的研究(Broadberry et al.,2018,Xu et al.,2017),从980年到1933年,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种的比重基本在70%左右,因而,用粮价代表一般物价具有一定合理性。
- (3)许道夫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第89页所整理的粮价及指数,1841-1860年粮价数据来自彭信威(1965)第850页,1862-1920年粮价数据来自《实业来复报》第一年23册,1921-1936年粮价数据根据《海关册》估值,以当年进口米总值除当年进口米数量而得,其中1929-1932年数据来自国民政府粮食部编《粮情旬报》。
- (1) 1807-1816年之间的数据缺乏,见李隆生(2010),第59页。
- (1)根据已有的研究(Broadberry et al.,2018,Xu et al.,2017),从980年到1933年,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基本在70%左右,因而,用粮价代表一般物价具有一定合理性。
- (1)一般来说,历史上每一时期的外汇储备变化表现为由贸易带来的白银存量的变化,但并非所有时期都是如此。明代和清初,白银为中国和世界主要货币,白银流入基本由中国丝、茶、瓷器出口导致,因此,这一时期的白银存量与当代的外汇储备更为接近。清后期及民国前期,主要西方国家采用金本位制,白银在西方国家不再是货币,白银流入中国,可能因为其在中国的相对价值更高,并非由于中国贸易的盈余导致,因而与中国贸易的竞争力关系较弱。因此,这段时间的白银存量与当代的外汇储备关系较弱,只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外汇储备的变化。由图2及图8可见,近代大多数年份中国贸易处于赤字状态,图4、图5和图13显示出,很多贸易赤字的年份,白银却是净流入的。
- (2)这一时期日本的外汇储备变化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关东大地震)的影响,一战期间,由于国际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变化,日本出口上升,外汇储备增加,但是,“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生产和出口的恢复以及日本物价高昂使得出口受到打击,与此同时,随着该期间日本经济的发展和重化学工业的成长,以及资源进口大幅增加,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减少,整体来看1912-1933年日本的外汇储备是减少的。见(日)浜野洁等著,《日本经济史1600-200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 (1)一般来说,历史上每一时期的外汇储备变化表现为由贸易带来的白银存量的变化,但并非所有时期都是如此。明代和清初,白银为中国和世界主要货币,白银流入基本由中国丝、茶、瓷器出口导致,因此,这一时期的白银存量与当代的外汇储备更为接近。清后期及民国前期,主要西方国家采用金本位制,白银在西方国家不再是货币,白银流入中国,可能因为其在中国的相对价值更高,并非由于中国贸易的盈余导致,因而与中国贸易的竞争力关系较弱。因此,这段时间的白银存量与当代的外汇储备关系较弱,只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外汇储备的变化。由图2及图8可见,近代大多数年份中国贸易处于赤字状态,图4,图5,图13显示出,很多贸易赤字的年份,白银却是净流入的。